Sunday, September 17, 2017

一本难念的经


【一本难念的经】

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你念了多久?你又念了几本?什么时候念得完?还是,同一本经念了一遍又一遍?
         ---- ---- 杨漫

    今日社会是个名符其实的压力锅,各阶层年龄人士都面对不同的压力;父母养育子女的压力,在社会打拼的人面对工作、经济压力,学生则常面对读书的无形压力。

    新加坡小家庭的结构,在某种层度上,新婚夫妻倾巢而出,去打拼,把幼小子女送去托儿所或留给女佣看管,司空见惯,他们面对的压力,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理清的,局外人也未必感同身受。


    家庭,本來是让每个人可以减减压、透透气的地方;是互相扶持、遮风挡雨的屋梁。可惜,现代家庭渐渐失去了这种功能,有时反而成为互相伤害的场所。也许,你说那是传统美德受到破坏,但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能量是个主因,“自我中心”的行为是导火,家长那种“我吃盐比你吃米多”的思维是个“梗”,与子女的代沟则是个“结”。

难念的经 (杨漫)
    一整天忙碌工作,白天受上司、下属的气,带着不快乐和挫折感,带着疲惫的心情“倦鸟回巢”。这时,需要家人关爱是很正常的,可惜,有些家庭常常为了一些小事争吵,父母、子女、夫妻的感情、关系不是很理想;这种家庭的凝聚力差,“倦鸟归巢”的人往往找不到倾诉的对象,压力就会不断累积下来,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时,悲剧就会发生:父子成仇、母女水火不容、夫妻“劳燕分飞”、兄弟姐妹形同陌路人;说白了,都是沟通能量不足所致。


    让我们继续深入探讨这个“家庭凝聚力”的课题。

    一种米养百种人,同一个家庭也会有不同个性的成员。是什么缘由养出不同行为、不同习惯、不同个性的子女?其中一个原因是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,接触社会耳濡目染所使然,就像普通榴梿树接枝结出D24的品种一样。

    如果你有足够EQ(情商)去理解,常以对方的角度去看事情,彼此的冲突和矛盾就能大大减低;单以自己的思维为出发点,很容易钻牛角尖,产生矛盾。有效的沟通模式是化解敌对的良药。家人在进行沟通时,也许,可以尝试不用尖锐的语气去埋怨对方。把一切责任推卸在對方身上的用词,只会挑起互相指責的怒火,受责备的一方其实很难在被责难的时候接受你的见解,因为在那时刻 “人”的颜面放不下。接着,受责备的人常常会想:"外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,身为家人为怎么也不了解我?外人不懂得配合我、支持我就罢了,家人怎么也不懂我呢?" ---- 这种意念如果不断翻转,越想就会越生气,彼此的关系就越差。


    相对亲人来说,你认为别人往往更懂你,更容易站在你的立场说话,因为你和别人相处的时间较短,别人附和你,也许他站在"事不关己"的立场附和你;你的“死党”支持你、配合你,因为那是死党应有的短暂义务。

    相对的,家人相处的时间很长很长,长时间的磨损,对彼此的耐心也磨损了。结果,认为家人应该是最了解和最支持你的,没得到预期的谅解与支持时,就生怨了。但,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:家人无法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充分理解你,你自己也无法时时理解家人的需要和想法。那,被磨损的关系可以愈合吗? 我想,在某个程度上来讲,在互相包容的环境里,是可以减损的。


    许多父母半辈子辛劳把子女养大,付出了之后总想得到应有的回报,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时,心里就会有怨言;其实,付出是关爱,是天经地义的事,不应期待回报,不要把亲情和利益挂钩,单纯一点会更好;看淡回报,不平的感觉就少了。


        曾经读过一些人与人的因缘关系,《增广贤文》所谓的“十年修得同船渡,百年修得共枕眠” 这句话道破了“人与人之间的缘分”的玄机。“前世的五百次回眸,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”,这样的因缘得来不易;不珍惜眼前亲人、枕边人、朋友,把时间花在芝麻绿豆的小事上争得面红耳赤是多么浪费时间的事。


         从基因的角度去分析,我们可否这样去理解:什么树结什么果,酸甘树结不出甜橙;什么个性的父母,会生出相同个性的子女;在怎样的家庭成长,会养出怎样的孩子;上面提过,性格有差异、理念会不同,那是长大后子女接触了社会而改变的。

    有人说:父母是生你的,你无从选择,那就认了;枕边人是你选的,选错了,也就认了;孩子是你生的,好坏也得认了。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但你可以选择彼此之间的互信、谅解,减少摩擦,减少矛盾。当你细心酝酿良好的因缘关系,就会发现不再“认”得那么痛苦了。当你用心去理解为什么自己心目中“理想”与“现实”有很大的落差后,就会明白那落差是可以接受的。


    期望愈高,如果破灭了,失望也愈高,感受到的压力也愈大。有形无形的压力,日日夜夜、经年累月地积累下来,假如无处从善地释放出去,当一小火点燃起,就足以燎原。此时若又相互对峙,不能好好说话,记恨会越深,关系也越坏,形成恶性的循环。遗憾的是,很多人对不如意的事件发生后,总觉得自己对、别人错;事后再向外人提起此事,也往往只提对自己有利的逻辑。如果你看过太多童话故事,看过太多的虚拟,越难以承受现实,也对人生的过失难以释怀,所以看清理想与现实也是很重要的。


    以前。

    我说的以前是指很“传统”的那个年代。

在那个年代,家庭角色是权威,是不可攻破的堡垒。祖父是大角色、祖母是中角色,说出的话像圣旨,父亲像太子爷,可以“狐假虎威”地传真假圣旨;母亲这个角色,母从子贵,可以活得好命,不好命的话,可能沦为“怨妇”;那子女的角色呢?就得看自己的造化了。


     時代已变迁,社会观也已变迁;家庭的新角色不能不改变,要不然,父母把话当圣旨,和子女的代沟会很深;开放式的两代关系,会划出灿烂的火花,那本“家家有本难念的经”也就不那么难读。


    亲情是无可替代的,它围绕着每一个家庭成员一辈子,不懂得珍惜是种损失。

  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你念了多久?你又念了几本?什么时候念得完?还是,同一本经念了一遍又一遍?希望大家那本经,念的是聆听、沟通、理解、观爱、包容、接纳、支持与认同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